(资料图)
中国的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行情已经启动。这是近两年笔者浸淫各地艺博会和一些艺术电商平台得来的直观感受。
不管是从社会关注度,还是从实际交易量来说,以那小先、陈建周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画家,都已经具备相当的流量和能级。资深的买家和消费者,可以在这个名单加上更多的名字。特别是借助了“数码版画”这一可以批量复制的杠杆工具以后,他们获得了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内首先吃螃蟹、靠模仿美国当代艺术起家和爆红的那批先锋艺术家无以伦比的市场活跃度。当然,这只是就展览和交易频次来说的,毕竟在大众消费市场上,这些年轻的网红画家的作品多以一次性交易为主。
这类型艺术家身上也被贴上了“快餐艺术家”的标签。在如今的艺术品消费市场,这一新兴艺术形态在市场仍然是极具争议的。
在消费市场上讨饭吃的艺术工作者,只要抓住了流量,就可以快速把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变现为可见的商业利益,因而其最突出的市场特征就是以量取胜。以量取胜并不一定要薄利多销,他们的数码打印作品,在京东和Artand等平台上,可以卖到几千上万元一幅。这类作品因为不需要像传统雕版版画那样经历复杂的制作工序,因而,可以在现代印刷工业流水线上快速生产复制,每一款限量版数从几十、数百或上千不等。
这些流量画家的生产方式也非常相似且具有代表性。他们像早期的一些曾经被评论家吐槽为“卖艺术快餐”的波普艺术家一样,将一些在社会或艺术圈已经有广泛知名度的人物、作品和商业标签“信手拈来”,普遍以模仿、复制、拼贴、改编、演绎、调侃等方式和手法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从而可以快速、批量地向市场推出带有自己署名的作品。
当然,他们自己不会说自己是在模仿、剽窃和改造,而更习惯说自己是以再创作的方式向经典人物和名作致敬。不管以什么样的新鲜概念来包装和美化自己的行为,都逃避不了文化圈对他们是“傍名人”和“搞艺术快餐”的指责。同样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甚至有一些做快销品的时尚科技品牌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这个年轻的市场。
正因如此,这一新兴艺术形态在市场仍然是极具争议的。除了有限量签名以外,它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画册复制品没什么两样。
诚然,任何一个成熟的商业市场,都避免不了投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投机确实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促进了艺术消费市场的繁荣,甚至在加快当代艺术对年轻一代的普及教育。
他们都非常用心且巧妙地把传统和当代的艺术元素融合运用到不同的作品,形成了一系列可以在年轻社会群体中广为流传的艺术形态。必须承认的是,年轻一代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需求,他们成长和生活在一个信息传播和交流比以往更快、而且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物质过盛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不可能重蹈我们过去的那种生活方式。
因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快餐艺术的积极一面。但是,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旦这种行为现象成为艺术和商业的主流的时候,又非常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毕竟吃软饭不可能吃成一个艺术强国,仅仅靠消费市场也支撑不了中国艺术从传统走向当代并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