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也许是巴黎最有名的建筑之一了,这座800年的伟大建筑,最近因为大火再度成为世界新闻的焦点。人们熟知巴黎圣母院是因为雨果的小说,不过除此之外,这座大教堂也有着丰富的历史,见证了法国历史的沧桑。
一、圣母院的前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巴黎圣母院,原名叫做“Notre-Dame”,意思是“我们的女士”,Dame这个法文词是女士和母亲的意思,但是这个词在拉丁文的对应词“Domina”其实有“女主人”的意思,在中世纪能跟得上“我们的女主人”和“我们的母亲”这样的名号的人物当然只有一个,就是耶稣基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所以巴黎圣母院也有巴黎圣母大教堂,玛利亚大教堂这样的名声。这座教堂高达128米,宽度接近50米,在中世纪算是庞然大物了,所以被称为“大教堂”(Cathedral),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失火前的巴黎圣母院
这座大教堂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早期的罗马人当然不拜耶稣,所以当时这是罗马人崇拜的朱皮特的神庙。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统治法国的是信基督教的法兰克王国,据说在国王希尔德贝尔特一世统治时期,法兰克的基督徒们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圣母教堂,据说修建教堂的材料很多都是从罗马建筑的残留当中拾取的,当时只有40多米高。在罗马崩溃之后,当时的欧洲陷入了文化和科技落后的中世纪,所以这样规模的教堂也勉强配得上巴黎的身份。
法兰克王国疆域(查理大帝之前)
二、圣母大教堂的兴建
但是中世纪并不一直都是我们想象当中的落后状态,那种文化毁灭技术倒退的时代也就维持了几百年,到10世纪左右的时候,中世纪开始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建筑也越来越高大威武了,这一时期的建筑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尖顶和尖肋骨拱顶为标志性特征,并且采用了很多当时较为先进的建筑技术,如此一来建筑的高度能够就远远超过中世纪早期的水平。
哥特建筑的尖肋骨拱顶技术,可以允许建筑修的更高
在当时,很多欧洲城市都开始兴建这一类的哥特式建筑,当然多半都是教堂。法国的很多城市也是如此,比如在 塞纳-圣但尼(Saint-Denis)和努瓦永(Noyon)修建的大教堂。这两座城市在当时也并不是特别重要和繁荣的城市,而巴黎但是已经是法国卡佩王朝的中心城市了。当时法国的卡佩王朝其实是一个很弱小的王朝,国王能够直属的领地很小,对各地诸侯的约束力也很弱。但是从1108年路易六世继位开始,卡佩家族的实力开始逐渐增强,路易六世不仅完全摆平了王室领地上的不法贵族,还大大扩展了王室领地的范围,并且得到了法国各地诸侯的尊崇,从而强化了王室的地位。
卡佩王朝的中兴之主路易六世
这样一来,40米的巴黎圣母教堂就完全配不上其地位了。为了彰显王室的尊严,1163年,路易六世决定在巴黎修建一座配得上这座城市的地位的教堂。当时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对此事也很支持。因为当时教皇和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巴巴罗萨)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为此他希望得到其他欧洲君主的支持。于是路易六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就一拍即合,据说在巴黎圣母大教堂兴建的时候,亚历山大三世还亲自前来祝圣,此举几乎就是表明了法国在天主教世界的特殊地位(之前是德国和意大利),后来的法国还得到了“天主教的长女”的名号。
亚历山大三世接见德国皇帝巴巴罗萨
三、历史的沧桑
这样一所宏伟的教堂,从路易六世时代开始,一直花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到1345才正式落成。当时就有人说这就是巴黎的荣耀,是法兰西王室的象征。不过虽然如此,圣母院大教堂其实也目睹了法国历史上的诸多悲喜剧。比如胡格诺战争,这是法国的新教教派(加尔文宗),他们将包括圣母院在内的天主教建筑都视为偶像崇拜的产物。法国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之间发生了三十多年的惨烈战争(1562—1598),其中以1572年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最为血腥。最后虽然是胡格诺派的亨利四世继位,但是他与天主教徒妥协,改宗了天主教。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巴黎圣母院最大的劫难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大革命期间天主教被视为中世纪的迷信和黑暗,而圣母大教堂更是被视为法国天主教的象征,于是圣母大教堂遭到了严重的冲击,狂热的革命者清除了大教堂内部的天主教物品,十字架和圣像被取下,教堂的大钟被摘下融掉,人们还把大教堂的名字改为“理性神庙”,人们在大教堂内竖立了理性女神的神像,后来人们又把这里改为“至高存在神庙”,再到后来又被改成“自由女神神庙”。
圣母院在大革命期间被改造为理性神庙
并且,大教堂一直以来和法国王室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前文提到的亨利四世,他曾在圣母大教堂与玛戈王后举办过婚礼,所以教堂当中有很多贵重物品和艺术品,这些在大革命期间都遭到了掠夺。而且教堂里面的圣徒雕像,王室成员雕像都遭到了破坏,有趣的是革命者们却保留了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或许是因为玛利亚也是劳动人民出身吧。到后来革命者们也折腾累了,就把大教堂变成了杂物仓库。
革命者们用“至高存在”取代了对上帝的崇拜
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他虽然继承了大部分革命遗产,但是他恢复了天主教,并且建立了一套新的皇室礼仪,为此,他把圣母院被归还给了天主教会。作为革命的产物,拿破仑对宗教没什么情节,在他看来宗教不过是服务于其新秩序的,正如他的名言“可以没有上帝但是要有宗教”。因此,他把教皇请到巴黎来为他主持加冕礼,而能够配得上他的身份的场所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了,为此他也必须重建圣母大教堂。自此之后,大教堂再度恢复了其法兰西荣耀的身份和地位。1944年,当盟军从纳粹手中解放了巴黎之后,就在圣母院举行了庆典。
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
四、雨果和圣母院
当然,巴黎圣母院在世界上最出名的地方还并不是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哥特式建筑,而是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大家都知道这部小说讲述的是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波西米亚女郎埃斯美达拉和副主教克洛德之间的故事,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驼背丑陋的卡西莫多的善良和副主教克洛德的虚伪之间的强烈对比。不过小说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波西米亚姑娘埃斯美达拉,我们知道“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的意思是“我们的女士”,而故事当中的埃斯美达拉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爱,尤其是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从而她也就成为故事中深受人们热爱的“我们的女士”。雨果描述她经常抱着一只宠物小羊,而羔羊在基督教当中正是信徒的象征,因此在雨果这里,埃斯美达拉正是“真善美”的代表,正是值得今天的人们所崇拜的东西。
埃斯美达拉和羔羊
不过雨果一开始也并不是想写一部人性的赞歌,事情的缘起是他对大教堂遭遇的感慨,前文所述,大教堂不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革命的冲击,在雨果的时代还遭到了火灾的破坏。一次雨果在被毁损的大教堂游历时,看到了希腊语书写的“命运”一词,从而感慨于巴黎的历史古建筑的历史遭遇。于是他想写一部关于历史古建筑的小说,提醒人们注意对这些历史遗迹的保护,因此他一开始就研究了很多圣母院的历史,这也是小说当中大量关于巴黎圣母院历史的材料来源。然而最后他却写了一部人性的赞歌,试想,如果雨果写的只是一座建筑的历史的话,巴黎圣母院可能也就不会那么出名了,然而他最后还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对人性的描述上,从而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建筑的名声。
文史君说:
巴黎圣母大教堂是法国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是巴黎和法国的象征之一。如今人们都惋惜于圣母院遭到大火的毁损,然而在历史上,大教堂经历了卡佩王朝的兴盛,见证了胡格诺战争的腥风血雨,大革命的浪漫和激情,也曾多次遭到毁损,最终又重建,这场大火不会是大教堂最后的灾难,与其历史上经历的风雨相比也算不得什么。人们重视这座建筑,并不仅仅因为其古老,而是她同样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正如雨果所领悟到的那样,真正值得书写的并不是一堆石头,而是永恒的人性。
参考文献:
罗小未 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雨果:《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