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祈福纳祥的向往。1月19日,展览“沪上新年 美好生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年俗文物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从祭灶、掸尘、赠历本等“迎新年”活动,到放高升、祭祖祀神、拜年帖、接财神等“贺新年”环节,主办方为观众呈现一场具有海派特色的过年过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年俗文物展现场
沪上过年的日程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以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又被叫作元旦。一直到1912年颁行使用公历,于是“元旦”改为公历的1月1日,而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作“新年”或“春节”、沿用至今。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在主办方营造的喜庆吉祥的展陈氛围中,这些展品向观众诉说着上海地区五方杂处、新旧杂糅的海派年俗特点,观众可以一窥海派文化的多元多样。
展厅入口布置成了一条“年货大街”的样子,放置了老照片、老字号的地图,老字号商铺包装纸等;衣、食等日用百货等商品包装纸。
1923年稚英绘泰生东靛青颜料号月份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表示,“我们希望向观众展示上海地区的生活习俗。其实古人对于过年这桩事是非常重视的,从展示的各个步骤都能看出。这次展厅里呈现了不少年画,其中,小校场年画,月份牌年画非常有特色,也是一种传承。我们希望用这些作品将整个过年的过程告诉大家。”
迎新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是年岁之终,又有新旧交替之意,进入腊月以后,民间有很多传统习俗。在第一部分“迎新年”中,主办方向观众呈现腊月以后民间的诸多传统习俗,从祭灶、掸尘、赠历本、蒸年糕、贴年画、守岁,六个部分介绍老上海人为迎接新年所做的准备,可见其中满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与祝福。
灶君神马年画
甲马,画有神像或道教信符的纸张,礼拜神佛时作为神位供奉,礼拜完即焚化,人们以此来祈福禳灾。
清末五子门神 “秦琼” “尉迟恭”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展厅现场,制作糕点的器具
展厅现场,民国铜钱编元宝和宋代“天下太平”压胜钱
在“迎新年”部分中,重点展品还有压岁钱,包括宋代“天下太平”压胜钱和民国时期的铜钱编元宝。小孩子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能使他们得到压岁钿(上海方言,“钱”读成“钿”)。压岁钿风俗广为流传约在明代,但其起源早至唐代。早期流行的压岁钿用的不是流通货币,而是一种上面铸有“长命富贵”“福禄寿昌”等吉祥词句或道教符录的形似钱币的“压胜钱”。裘争平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这两组文物正是上历博馆藏的典型案例。
贺新年
展厅现场,烟花爆竹
清王震《仿七道士清供图轴》
清 祖容像
清代年画《财源茂盛》
清 上海小校场年画《豫园把戏图》
此外,此次展览还试图还原“年货大街”、“年画摊子”、“年夜饭”等场景,以充满老上海人过年的情怀,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同时,还有年历“翻一翻”、赏花灯猜灯谜等颇有趣味的互动展项,令人沉浸式感受浓浓年味。
近代 钩鱼游戏玩具
展厅现场,近代竹木制玩具
自1月17日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推出AR导览服务,观众戴上眼镜对准展品,即可看、可听、可语音指令。馆方通过系统挖掘和整理相关展陈和展品的信息资源,研究文物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利用三维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把文物的外观特征模拟出来,呈现更多文物细节,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展览将展至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