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们对远古时期人类的起源发现的好奇心从不逊色于对未来的探知,在探索人类的起源的时候,总会不可避免的谈及神话传说。
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神秘而蔚然,引人入胜。在《汉书·艺文志》曾记述了一则关于女娲的神话,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女娲造人与五彩石补天,其原文是"女娲做笙簧"。"笙",很好理解,就是至今仍传承于世的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那"簧"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乐器呢?上古时期真的有"簧"这种乐器的存在吗?
(资料图)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簧",说"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古者女娲作簧"。也就是说簧是乐器,亦是笙的组成部分。《旧唐书·音乐志》曾写道:"笙,女娲氏造,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匏就是葫芦,用葫芦做成乐器笙,而笙的主要结构又包括簧、管、斗。这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笙与簧的解读。
汉代的神话传说中,把笙与簧的制造归为女娲的创造。这是后人虚无的神话联想还是有据可依的事实呢?这个答案最终在近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逐渐揭晓。大约四千多年前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了几件精巧别致的乐器——"骨簧",这让神话传说中女娲所造的"簧"有了实物印证。神话传说中的"簧"并非凭空臆想,还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它是远古先民音乐艺术的智慧创造在神话传说中的表现。
共睹四千年前的远古之"簧"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期的"簧"的特别之处。
石峁遗址中出土的骨簧,图片来源于《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
图片上这长条形的薄片就是在石峁遗址中考古发现的"骨簧"。不同于我们认知中的古代传统乐器,骨簧没有较大的体积形态,更没有琴弦萧孔那般的复杂,一眼看上去都不会以为它是一件乐器,仿佛只是一个普通而不知道有何用的薄片。实际上,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薄片",凝聚古代先民在音乐艺术上的智慧与创造,其有着令人惊叹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
此骨簧出土于石峁遗址皇城台的一个弃置堆积的地层中,经过碳十四的测定,它的年代应大概在4000年前,也是是目前所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簧之一。从有种意义上来说,石峁遗址中考古发现的骨簧是现在口弦类乐器的始祖。这四千多年前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簧,并非是我们通过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对笙的基本了解的那样用竹制成,而是以动物骨骼作为原材料,经过砍斫打磨而制成。石峁遗址中出土的骨簧上面,依然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当时人们在制作骨簧的时候剃划以及打磨的痕迹。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骨制乐器,却有着与外表不匹配的音乐表演艺术。
图片来源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骨口簧研究》
千年前的骨簧如何奏响远古之音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乐器种类十分丰富,传承至今的亦不在少数。对于丰富多样的传统乐器,在我们的常识认知中,它们是通过物理上的振动来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或是通过口吹洞箫,或是手拨琴弦,或是以手击拍。而"簧"虽然也是以口吹之的一种乐器,却有独特的演奏方式,与弹琴吹笛有很大差异。
簧的发音原理,是在演奏的时候,通过线抻或指拨的发力策动方式,使簧中间较为细长的簧舌受力而振动,并且与口腔中的气流相互共鸣发声,口腔大则音低,口腔小则音高,从而形成声调,扩大音量。奏簧的人可以变换不同的口型,改变并移动舌头的不同位置,以形成不同的口腔气流,使簧发出基音或泛音,形成具有明显区别的音高和音色。
图片来源于《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
奏簧时的音律变化只能由吹奏之人控制?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簧"的音律不仅在于吹奏之人的口腔的大小形状以及舌头位置的变化,还与簧本身的构造有直接关系。吹奏簧的时候,发出的音量高低音高,还与簧的整体框架框以及簧舌的大小厚薄有重要联系,二者与口腔的大小和形状相互结合,在音乐史的研究者看来,口腔和咽腔可以说是簧舌发音的"可变共振器"。
就拿石峁遗址的这些千年前的骨簧来说,每个考古发现的骨簧看上去大同小异,其实每个骨簧的整体形制以及其簧舌的长短厚薄都有所差异,它们吹奏出来的音调也会有所不同。考虑到骨簧作为珍贵的文物,若尝试吹奏,使其发声,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若不然,这些精巧的骨簧定会带给世人跨越千年的音乐之美,震撼人心,难以忘怀!
簧的吹奏示意图,图片来源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骨口簧研究》
如何正确吹奏簧?方法之奇特,超出你我的想象
关于簧的发声原理,我们都不难理解。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并将簧奏响,实际上的操作方法完全超出一般的想象,可谓是甚是奇特,与一般的古代乐器颇为不同。远古先民吹奏簧的方法,可以根据考古发现的四千年前石峁遗址的骨簧的整体形态特征进行大致判断。
骨簧呈长条形,两端多有细小的穿孔。石峁遗址的骨簧则是在簧舌根端一侧的簧框中间有一个穿孔,簧舌尖端的一侧簧框之上并无穿孔。关于石峁遗址的骨簧的具体吹奏方法,还可以参考一下现在一些地区与民族的竹制拉线簧的演奏方法。如此,大致猜测,石峁遗址的骨簧在吹奏的时候应该是是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拿着骨簧,之后把骨簧的簧舌的尖端一侧放在口腔前,再用细长的绳线穿过簧舌根端簧框上的孔洞之中,然后用右手抻拉穿孔而过的线绳,使簧舌受力振动发音,并与口腔气流发声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曲调。
图片来源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骨口簧研究》
千年前的骨簧,因何走入神话传说?不仅有音乐之美,亦蕴含远古先民的文化追崇
骨簧运用口腔气流与穿孔绳线的振动的变化,而形成"呷呷""嗡嗡"的音律,演奏出或清婉流畅,或低层悠扬的曲调,是远古先民舞蹈伴奏、祭祀伴乐、日常娱乐抒情的重要活动方式。然而,在更深层次上,簧不仅仅是乐器那么简单。这可以从远古先民将簧的创造者归为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略有所知。简单的来说,神话中的簧,反映的不仅是远古先民乐器的创造智慧以及音乐艺术的追求,亦是独特文化追崇的体现。
要了解簧所承载的文化蕴意与追崇,可以从神话传说中创造簧的女娲开始说起。小时候,女娲造人的故事就已经在课本中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感觉神秘而古老,似信非信。除却文字记录,现在的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考古发现中窥探到古代先民对神话传说中女娲的形象塑造。许多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常可见到伏羲、女娲上是人形,下身则是蛇躯,两条尾巴紧紧相交缠绕为交龙形状,有的画像中还会在伏羲与女娲两尾相交的中间画一个小小的人形图案。这些伏羲女娲交尾的图象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在深层寓意上应该是古代人们雌雄交配,阴阳交合男女生殖繁衍的思想观念的反映。而神话传说中"女娲造笙簧",亦是远古先民重视繁衍传承的观念反映。
图片来源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骨口簧研究》
不难看出,笙与簧与女娲造人的传说一样,寄托着受限于科学知识的古代先民,在当时的认知观念中对人类传承繁衍的祈求与盼望。《诗经》中云:"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吹笙吹簀,吹笙吹笙,鼓簧鼓簀。"它们都是古代先民吹奏笙簧以乞子繁衍的真实描写,也正是笙簧作为一个充满着曲意两性合乐,生殖繁衍的美好象征意象的表现。不仅如此,在神话传说中,簧作为笙的一部分,而在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址中,骨簧却是独立的乐器,并非完全依赖于笙来演奏。这并非意味着簧与笙要共同组合在一起才是生殖繁衍的象征意向。相反,石峁遗址的骨簧亦是同样的文化追崇的反映。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感到扑朔迷离,更没有科学合理的知识与技术来探知外部世界以及自身,于是便把希望寄托于巫术,把未知寄托于主观幻想,并使其与日常生活完美融合。而在原始社会中,繁衍子孙关乎到氏族群体的生存发展,因此他们也把对男女生殖的崇拜和不科学的认识以巫术以及其他文化信仰的形式表现出来。女娲所作的笙簧其实就是原始先民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之下形成的的巫术用具以及神话传说。
图片来源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骨口簧研究》
远古先民们根据自己想象,臆想歪曲的笙簧与人类生殖的因果关系,通过笙簧的吹奏这种巫术仪式使具有显著繁衍意象的笙簧促进生育,为氏族群体生殖繁衍服务。这与现在结婚吉礼当日,在婚房中放枣、栗子、花生之"生"来促进生殖的人类学意义是相同的。而石峁遗址中的骨簧,也承载着石峁先民对生殖繁衍的文化追崇。这样看来,骨簧的吹奏自然也就包含深厚的文化意蕴。骨簀的制造不是单纯为了娱乐,并非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功能,而是包含着浓厚的祈盼传承繁衍的原始感情。
随着社会进步,古代的人们知道了生殖繁衍是由男女共同创造的,而簧也很少作为独立的乐器,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簧作为笙的一部分,虽有"笙簧",却多是"笙之意",但是吹奏笙却成为向异性示爱调情祈婚恋的寓意。唐代史籍《蛮书》在描写当时南诏国社会风俗时写道:"少年子弟暮夜游于闾巷,吹葫芦笙或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笙簧成为了男女恋爱的"搭桥红娘"。至今,傣族的青年男女恋爱时依旧会以笙簧作为传情达意之用。
现代的簧,图片来源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骨口簧研究》
结语
四千多年前的石峁考古文化遗址,让尘封千年的骨簧重现于世,再次印证了神话中"女娲造笙簧"的传说,揭开其神秘而古老的面纱,我们可以透过石峁遗址出土的骨簧,清晰地感受到远古先民的口弦乐器创造智慧,以及生殖繁衍观念与音乐艺术的相互融合。
参考资料:《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骨口簧研究》《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女娲作笙簧的神话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