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播 艺 术,播 种 幸 福 。
国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
轼《渡海帖》 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 ,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28.6X40.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释文】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封囊:手启,梦得秘校。轼封。
苏轼的这篇行书《渡海帖》和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的关系。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本打算在海南这个清净之地了此一生,没想到突然得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顿时归心似箭。正如这首《澄迈驿通潮阁二首》所讲:“余生欲老海南村,帝潜巫阳招我魂。杳杳天地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矛盾的是,自己一边归心似箭,一边还留恋海南的友人赵梦得。赵梦得曾为苏轼奔走中州探望家属,苏轼有好茶则非请赵梦得会饮不可。赵梦得对流落海南几年的东坡关照颇多,东坡对之很感激,作书相送,有茶招饮,可谓相知。
东坡离开海南,路过澄迈时,但赵梦得北行未归,很遗憾,便留下此札交付其子,盼望能在渡海以后相见,“不尔,未知后会之期也。”流露出对这位患难中帮助过自己的友人的思念。 就是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行书经典《渡海帖》。
正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点画烦推求。 ”苏轼的这篇行书《渡海帖》也是这样,下笔之后不再去计较笔画的精到,也不去考虑章法的错落,一切顺其自然,有感而发,洋洋洒洒,纯真而又潇洒,一派天真烂漫,毫无刻意的做作。
如果从用笔细节上分析的话,苏轼的这篇行书还是表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结体扁平舒展,用墨淋漓痛快,点画的变化极为丰富多姿,一派生机盎然。 短短不到100字,将自己归心似箭且又怀念友人的复杂心情表达得极为充分。 特别是到了最后的时候,苏轼的用墨更为畅快,草草之间,仿佛给这些跳动的汉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高清放大
【 国际艺术大观 】
苏轼行书《渡海帖》:书法注入了真情,才是鲜活。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国际艺术大观》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