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高效清洁”推动能源转型

2023-07-10 12:14:25     来源:经济日报


(资料图片)

近期,我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用电负荷持续走高。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举办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意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唤起人们的节能意识。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和“动力”。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时,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导致近90%的二氧化碳排放和70%以上的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提高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效率,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和环境污染物排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降低企业和公众的能源成本,是绿色低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推进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2年至2022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约14.1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但与此同时,我国能耗强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仍然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节能提效工作要承担更大的职责使命。

碳达峰碳中和,表面是环境问题、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系统要大幅转型,由此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未来的能源系统转型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高效,即节能、提高能效,用更少的能源消耗支撑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不断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等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都要加快应用高效节能的技术与工艺。二是清洁,即优化能源结构,减煤、控油,增加可再生能源,这要求科学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推动更多电力由非化石能源提供,发展储能、调峰、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模式,保障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这两个方向中,高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对此,要将节能提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多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措施。要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标尺。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大的产出,优化能源资源要素配置,把能源利用效率(能耗强度、单位能源产出效率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创新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农村等传统领域,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电气化、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创新先进节能技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以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引擎。

强化政策机制创新。发挥法治引领作用,修订完善节约能源法。健全节能评价考核、节能审查、监察、能源审计、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能标准等管理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逐步转变,协同推进节能降碳。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节能降碳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强化能源数据计量、统计、监测,加强企业节能管理岗位、地方节能中心、行业协会等队伍建设,强化社会公众节能意识,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标签:

猜你喜欢

瞄准“高效清洁”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汉堡”奇袭肯德基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金台随笔)
完美瞳线眼睛肿怎么办?看这里!
钠离子电池储能商用时间节点提前!
国内折扣店“起跑”:模式优势凸显,企业壁垒欠缺,行业内卷加速
蓝盾转债跌超64%,步入退市整理期
阳江: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逾两万户
西藏装机规模最大风电项目首台机组吊装!
猪肉概念股直线拉升,新五丰涨超9%
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布农作物病虫预报
拼在高原一线 串起“千眼天珠”
美媒:神秘买家砸10亿美元买地与美空军做邻居,美国担忧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工作专班召开酒泉航天旅游开发座谈会
创新激发活力 创业推动发展——酒泉文旅项目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佳
四川广电局副局长甘丽调研媒体融合发展工作
四川广电局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生产评估研究与规划编制
青海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永平赴玉树州调研医保经办体系建设工
2023年大学本科评估时间 2023年雪城大学本科申请截止时间介绍
吉利博越L荣耀版上市,7月底前限时售价11.87万元
雨花斋是个什么组织(雨花斋骗局)
大改款BJ40曝光:设计大改,性能更强,坦克300遭遇史前敌手?
法国男子40℃独自逛长城视频引热议 当事人:天很热 但感觉太奇妙所以忘记了高温
高枞水仙是什么茶?(精选7条)
关于舟的古诗有哪些 1.关于舟的古诗
育碧:《刺客信条:幻景》非常适合新玩家入坑
vega ii duo 性能(vega 性能排行)
内蒙古盗窃立案标准是什么样的
温馨祝福语合集每天带给你暖心小确幸
三枪亮相全球最大内衣展 民族品牌打造全球化供应链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