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导读:
去成都,我们会找一个老茶馆,最好是可以一边看川剧“变脸”,一边喝着茶享受成都市井生活。川剧“变脸”,俨然已经成为成都文化的一个符号。不过它也曾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在多方的保护和传承之下,川剧“变脸”得以继续,现如今提到“变脸”,都知道是川剧中的招牌路数、看家绝技,所以在去成都旅行的时候也会在街头巷尾寻找有川剧“变脸”的剧院或者茶馆。其实在成都街头巷尾曾经还有两出好戏,它们的人气不输川剧“变脸”,只是现在很难再寻到踪迹。
一、被誉为“中国一绝”——成都木偶戏
我们印象中总是会把木偶戏归属于欧美国家,其实不然木偶戏在华夏大地早已经根深蒂固。古称傀儡戏的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于古代先民们祭祀时的舞蹈,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成都木偶戏,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很其他木偶艺术的表演形式一样,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不同的是成都木偶戏的表演内容是传统戏曲剧种,艺人通过操纵手中的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成都木偶戏以木偶造型精美,艺术家表演细腻,背景音乐委婉而著称。成都木偶戏的木偶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和被单戏。大木偶体积较大,长约1.4米,重约5公斤,小木偶最小的仅仅只有40厘米,不管是大小,在表演的时候,每一个木偶都能够既精确又灵活完成高难度动作,而且神形俱备。
成都木偶戏形成于唐朝,在四川唐代邛窑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木偶面具。晚清时期,成都木偶剧达到鼎盛时期,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庙会节庆都能够看到木偶剧的表演,那个时候的人气丝毫不输川剧“变脸”。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喜好也发生了变化,成都木偶戏虽然是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但是其在制作工艺复杂、表演难度系数高,传承人越来越少,如今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已经很难再寻其踪影了。
二、深刻地影响了川西平原民间艺术发展——成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更在在元代传至西亚和欧洲。在华夏大地,皮影戏也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成都皮影戏就是其中一个分支。成都皮影戏兴盛时期是在清末,在它兴盛的时期成都周边的县城有多达16个“成都皮影”的戏班子,他们表演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人气极高,也丝毫不输川剧变脸。
成都皮影和其他地方的皮影比较起来,影人体形相对硕大,反而是北方的皮影却相对于娇小一点,甚至比成都皮影要小一倍。按照尺寸大小区别,成都皮影可分为“大皮影”和“中皮影”,大皮影高在60—70厘米之间,中皮影高度控制在30厘米。按角色造型的分类,成都皮影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成都皮影的总体特征是大额头,蒜头鼻,上唇向外微翘,下颚紧收,显得睿智又含蓄。在表演形式上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基本上没有差别,只是在曲目上有差别,多时以川西大地上的民间故事为蓝本,其中三国时期的曲目最为经典。
成都皮影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川西平原的民间艺术,在本土艺术发展史和民间艺术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成都木偶戏一样,鼎盛时期,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寻其踪影,每一个表演的场地都是人头涌动,喝彩声不断,人气丝毫不输川剧绝活“变脸”。无奈的是成都皮影戏和成都木偶戏没有川剧“变脸”的好际遇,现如今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已经很难再寻到它们的踪影,成为成都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也希望它们能够像川剧“变脸”一样有好的际遇,有人代代相传,有观众为其喝彩,不要在新时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