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美术馆正式开幕。来自11个国家143位中外艺术家的260件艺术作品在新疆美术馆集中亮相。本届双年展由“文明与交融”“共生与对话”“生态与家园”3个主展与“写生新疆”“天地之间”2个特展组成,在总主题“和美共生”下设5个分单元主题,层次递进呈现新疆之美、中亚之美、全球之美、生态之美、传统之美。
▲ 展览开幕现场。
“文明与交融”展厅,汇聚了来自国际与国内的艺术家,旨在传达全球化语境下来自不同地域、文化与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凸显新疆在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位置。
(资料图片)
“共生与对话”展厅,邀请20余位中亚地域,以及在创作上与国际化和在地性相关联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以“物的共生”“人的共在”和“文明的对话”为线索,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呈现有关风物、人情和精神特征的思考和表达。
“生态与家园”展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以“家园叙事“和”生态智慧”为策展线索,邀请了30位国内外艺术家共同展开一次关于家园认识论与全球生态学的跨学科对话。
▲ 游客参观展览。
特展包括“写生新疆”和“天地之间”两展,前者集中疆内外43位艺术家创作的新疆题材的69件美术作品; 后者展出29位艺术家的69幅水墨画作品。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聚焦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一个独有的现象,即大批艺术家远赴新疆写生这一群体性艺术创作活动,着重审视和探究“新疆”作为视觉素材给近代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在“写生”绘画语言和实践意义上的拓展和突破,展现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和成就。
▲董希文《哈萨克牧羊女》。
“天地之间”展厅呈现的是1980年以来涌现出来的中国优秀水墨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以他们为样本,呈现了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现状。
▲康春慧《比翼》。
“‘和美共生’从时间角度呈现了中国传统水墨到科技艺术的发展跨越,从空间角度呈现了从新疆到世界的艺术潮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总策展人张子康表示,新疆的美不仅是风景,在历史、人文、民俗、民间艺术上,都有因为文明交流而形成的美,这种美需要与更广阔的天地发生关联,促进中国与世界顶级文化艺术的接轨,同时让世界真正认识美丽的中国新疆。
▲ 展览现场。
较于以往的传统美术展览,本届双年展展出了不少互动装置和影像类作品,给观众带来非常震撼和逼真的艺术享受。“本届双年展作品的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非常强,观众可以操作互动类作品,沉浸式感受和体验每一件艺术作品的魅力。”新疆美术馆馆长王树声说。
▲作品《人造月》。
作品《人造月》前,阿那依提·热合曼与朋友沉浸在震撼的视觉艺术中,这颗直径6米、使用25000颗节能灯泡创作完成的巨大发光“球体”,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打卡拍照。“以前看的展览大多是平面的美术,双年展融入了这么多高科技,这种沉浸式观展体验从来没有过。”阿那依提说。
▲宋冬和尹秀珍的装置作品《筷道:18岁》。
艺术家夫妇宋冬和尹秀珍的装置作品《筷道:18岁》亮相“生态与家园”主展——一副长度12.98米、高和宽各为0.5米的“筷道”横陈在展厅地面上。一根由不同的人穿过的衣服缝制的彩虹筷,按照彩虹的色阶变化,由18段组合而成,犹如18个记忆的盲盒,是尹秀珍的创作;另一根用旧门窗拼接而成的像一个长长的储物柜,也由18段组合而成,内里摆放暖水瓶、压面机、旧书等,这是宋冬记忆中18岁时的物品。他们用这个作品纪念各自的18岁——像一副筷子一样,独立又合作,互为镜像,彼此成就。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据了解,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已举办两届。从首届“相遇丝绸之路”到第二届“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再到第三届“和美共生”,形成了具有新疆文化视野和自身特色的双年展模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月25日。观众提前关注“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可在线预约参观。
(素材来源:新疆美术馆公众号、新疆是个好地方公众号、乌鲁木齐文旅局公众号、文明乌鲁木齐公众号,整理/丛蓉 刘学艳)
来源:中国民族报新媒体部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刘学艳 制作/石建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