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并不是我想的,是这部电影的某一个视频影评里的话,也正是这句话引领我打开了《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门。
这些年,关于传统手艺传承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可以说层出不穷。有真心实意宣传那些快要消失的传统手艺,想让很多的人了解这些被藏起来的瑰宝的;自然也有借着这个风头虚假作秀的。
真心实意的宣传和虚假作秀的最大区别就在呈现出东西的内容,真心实意的宣传,往往用着最简单朴实无法的内容,把重点放在传统手艺本身。而那些打着宣传十号的虚假作品,则喜欢用夸张的词语描述,并不把内容重点放在传统手艺的本身。
(资料图片)
我看到"那是手艺人才能懂的一滴血"这样的字样,感到不屑,觉得这又是一部虚假宣传,只为了蹭热度的作品。或者是为了验证,或许是好奇,我看完了去一个视频,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愧疚。
一、唢呐一响,百鸟为王
"百鸟朝凤"是中国民族器乐的十大名曲之一,它的节奏欢快,用唢呐模拟百鸟的声音,一曲百鸟朝凤中你能听见自然当中百鸟争鸣,仅仅通过听觉就给人营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场面。"百鸟朝凤"在唢呐曲目当中,技巧最为全面,所以对于演奏者的技艺要求也有一定的高度。
其实在很久之前就听过民间培养手艺人其实是不容易的,他不像是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而是真正的和师傅吃喝住在一起,直到出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说的大概是这样的老师。
比起《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比这一部电影更出名的是这部电影的花边新闻。"出品人跪求电影院排片"这样的字眼不免让人看到觉得难过,勾起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好奇。
其实在出品人跪求电影排片的背后,并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杯开水,寡淡无味,如果不是带着情感去看,真的很难看下去。比起很多情节起伏跌宕,故事有冲击性,男女主角颜值都在线的电影来讲,《百鸟朝凤》可以说是一样都不占。
电影以农村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比起那些光鲜亮丽的都市故事,这样的故事虽然朴实无华,却也少了几分诱惑力。我突然想到了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作品,可以说是并没有什么内涵,只是一场纸醉金迷的故事。
但是,《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票房却高达十几亿。这样的对比就很明显,《小时代》这样的电影就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人们总是喜欢在影视作品当中寻找自己生活中不曾拥有的东西,对这些远离生活的虚幻的事情充满幻想。
相比之下,《百鸟朝凤》就显得黯淡无光起来。且不谈那些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冲突转合的商业电影,就是和普通的文艺片比选台,百鸟朝凤也无法让人真的融入到电影当中去,也怪不得出品人会跪下求电影院为《百鸟朝凤》排片。
其实,像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现象是一种可悲又无奈的事实,大家缺乏对本土化事物的认同,自然也就无法欣赏到百鸟朝凤这一类电影当中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最给自己听的
老一辈的手艺人身上总有一股难以言喻的固执,这种固执和他们的脾气融合在一起,就像他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难以磨灭。唢呐匠,不过是红事白事上的一些声乐装点,是人们请来的排场而已。表面上大家客客气气的对着唢呐匠,见着了都称一声师傅。
可实际上唢呐匠的地位,可想而知。大家对于唢呐匠的态度,在老一辈的手艺人眼里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们自己却从来不因为这些看法而改变什么,就像是他们面临着来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的窘境。
电影里的焦三爷就是这样一个很典型的老一辈传统艺人。焦三爷外冷内热,是个古板的老头儿子。焦三爷统共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天赋异禀的蓝玉,一个是没什么天分的天鸣。有天赋的孩子谁都愿意收,焦三爷收蓝玉是理所当然。可是天鸣呢?
蓝玉和天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比。前者天赋异禀,靠着过人的天赋,就很快就掌握了一系列的唢呐技巧。而天鸣却并不属于天赋型选手,则要靠不断的勤加练习才能够赶上蓝玉的步伐。
学徒当中能遇到这两种人,只是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天鸣虽然没有蓝玉那般过人的天赋,但是他是肯吃苦,肯努力。
对于天明来说,和蓝玉一起学习是痛苦的,因为看上去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像蓝玉一样得到师傅的青睐。中途天明也赌气一般,偷偷的回过家。
但是,在家门口天鸣看见了父亲以他为荣的样子,看见了父亲眼里的希望和骄傲。天鸣再一次退缩了,就像他当初被父亲逼着来学唢呐一样。天鸣的心地是善良的,他见不得父亲伤心。这也是当初焦三爷愿意留下天鸣的原因。
"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真正的德才兼备还是少数。有人认为德行应该在才能之上,有人则认为一门手艺应该是才华在先。这样的争论一直以来都存在,我们暂且不论,就单从《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来看,电影支持的观点应该是德行要在才能之前。就像焦三爷在选择的时候,选择了教天鸣吹奏百鸟朝凤。
老一辈的手艺人把德行看的很重,就像焦三爷一样,他拒绝给村长吹奏百鸟朝凤。在焦三爷的眼里,百鸟朝凤不仅仅是给葬礼增加排场的乐曲,也是手艺人对于逝者最大的尊敬与认可。而村长根本不配得到百鸟朝凤的尊重。
三、百鸟朝凤,敬送亡人
电影呈现的道理有些直接,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台词,更没有似是而非的场景。这部电影,就好像是父亲和母亲在教育我们的时候觉得一个例子,企图用这样最简单的,直接的方法去告诉我们一个深沉的道理。所以,电影才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
关于电影的所谓内涵,我只想讲到这里,因为电影里的道理并不深奥难懂。相反,只要是耐心把电影看完了,就能够发现导演藏在电影里的主题。其实感触更深的是在电影之外,就像是这部电影的花边新闻比这部电影本身更加出名是一个道理。
《百鸟朝凤》其实是七年前的电影,但是我却是在三年前才在慢慢听到了这部电影。中间隔了好几年的时间里,对于一部电影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确实,在大家看到《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之后,对他的评价很高。但是这样高的评价对于这部电影的发展来说真的有什么作用吗?好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百鸟朝凤》是吴天明的最后一部作品,就算是赞美,电影人也再难以看到。
除了赞美之外别无所获,对于电影来说,可能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不仅仅是电影,其实,在电影中所宣传的传统文化也是一样。那些一直被大家说着是中华瑰宝,民族智慧的东西,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句夸奖。
大家总是说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艺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可是越看越觉得难过,铺天盖地的喊口号都抵不过真的有一个人愿意去学,愿意去了解。
大家不都是这样吗?在看过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之后,为之动容,甚至感到落泪,可是看过电影之后呢?会有多少人去真的了解影片当中宣传的传统艺术?又会有多少人会真的去支持影片当中宣传的传统艺术?就更不要说会放下自己的生活,真正的和传统艺术融为一体。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批判大家,也不是要刻意强调什么扭曲什么。只是看到这样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甚至越来越多,感到难过而已。这些制作影视作品的人就像是传统工匠一样,他们也在坚持不懈的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和他们所拍的人是一样的。
绕来绕去,还是会绕到中国文化自信上,虽然我很不愿意说这些,因为说这些东西的时候总是显得有些冠冕堂皇。但是,看到我们的东西一样又一样的消失,一样又一样的面临着传承丢失的风险,除了难过之外,也并不能够为此做出什么。
技艺需要有人去传承,东西也自然需要有人去支持。那些美好的东西不需要虚妄和轻飘飘的赞美,更多的是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持与传承。如果最后除了赞美,一无所获,那么赞美也变成了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