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说起《桃花扇》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若是提到书中的名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是不是又突然熟悉了起来呢?其实《桃花扇》是我国戏剧史上鼎鼎有名的一块丰碑,正如作者孔尚任自己所说的那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桃花扇》以明朝末年北京城破,崇祯帝自缢后为背景,以桃花扇为信物的公子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悲剧爱情故事为明线,却实际讲述了在明朝宗室南下建立的南明政权的兴亡,以小见大的揭露了封建社会下王朝的腐败和衰亡,整剧以古说今,警示后人,堪称大作。
说来也有趣,《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乃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也正是这一层世家渊源才让《桃花扇》得以有机会现世。顺治五年(1648)孔尚任在曲阜出生,作为孔家的世孙,孔尚任从小就在家族浓厚的儒家文化熏陶下长大,幼时便是乡里闻名的小神童,大家都夸赞他“工诗赋,博典籍。”家里送他去孔孟颜曾四氏学堂接受教育,而他也不负众望,在十八岁之际就考取了秀才。年纪轻轻又功名在身,谁不说一声前途无量少年无双呢?
但放在孔家来说,这倒是有点五味杂陈了,孔家作为孔子后人一直以正统儒家文化为傲,几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唯一不变的是自秦汉时期就兴起的儒家学说,是汉族文化的正统血脉,但满清朝廷非我族类,孔家难免心有疑虑,何况孔家有许多人根本就是明朝旧臣。孔尚任的爸爸孔贞璠便是其一,族内甚至还有明末遗老孔尚则,他曾在南明朝廷中官至刑部尚书,就连孔尚任的启蒙老师贾凫西都是明朝贡生,这些人时常聚在一起可想而知能得到多少不为人知的的明末旧事。后来孔尚任自己都说他早有把这些前朝旧事整理成书的想法,可以说少年时期的孔尚任心中《桃花扇》的种子便萌芽了。
富有才华的孔尚任为官的前十年可谓是走的十分顺利。在一次主持孔家《孔子世家谱》的修订中康熙前来曲阜祭拜孔子,恰好点到了孔尚任为康熙讲解《大学》,在陪同康熙游览孔林圣迹之后康熙龙颜大悦,破格提拔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康熙此举尽管有拉拢天下儒生之意,但孔尚任也已而立之年,不得不承担起家族荣耀和一家生计,前朝变革之痛和盛世皇恩浩荡的交织也使得孔尚任的心态变得微妙起来。尽管有意的提笔将前朝旧事编写成篇,但仅仅是记录辞藻修饰难免无味,且写传先立意,扪心自问他孔尚任在清朝为官写这明朝旧事又是以何意呢?
康熙二十五年(1686)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去淮扬,在江南地区孔尚任结识了一批文人墨客,此间不乏也有曾经在明朝为官的,以诗会友以酒助兴,一来一去之间孔尚任竟认识了不少在江南一代的明朝遗老,天高皇帝远况且江南地区自古以来更少受到外族的侵扰,是以儒家文化更加盛行。在得知孔尚任的孔子后人身份后明朝旧臣黄云更是引荐了许多故友与他相识,当历史的亲历者来到自己面前的时候,日日魂牵梦萦的前朝遗恨都化成了《桃花扇》真实的素材,众人真情实感的口述将回忆碎片一片片连接,厚重的情感再次点燃了孔尚任创作的激情!
在得知孔尚任决心将明末遗事以剧作的形式记录下来后许多人颇有感触,其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已近八十岁高龄,仍不惜耄耋之身奔赴数百里前来与孔尚任相会,尽管前朝旧臣各个身份复杂,但在这一事上却出奇的心绪一致。一个本来置身事外的后生,一群曾深陷漩涡后看尽浮沉的亲历者,所见所感尽集一人。秦淮河畔六朝金粉地,昼夜不停翻涌的河水也见证了数个王朝的起起落落,多少英雄豪杰红粉佳人现如今已经凋零,一代人的悲慨寄托于孔尚任一人。文思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康熙二十六年(1687),孔尚任翻出最开始的《桃花扇》初稿再次润色,结合在江南听到的故事提笔重叙南明故事。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尚任返京,由于他在江南听遍六朝兴亡,已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感到十分疲惫,政治的斗争有时又不过是人们对权力的渴望罢了,一心为民想大展宏图的志向被官场规则束手束脚后他开始反思。迫于当朝的文化氛围,孔尚任没有对外放出《桃花扇》,只是将另一本《小忽雷传奇》谱曲后填写词文发行。此时孔尚任已经升迁为户部主事,官职不低却没有什么实权,如此一来也给了他很多空闲时间重新审视《桃花扇》这本旷世巨作。
又是数十年的打磨,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这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桃花扇》得以问世,若说前两篇旧作《桃花扇》仅仅是有血有肉的故事,那这十年磨一剑的定稿《桃花扇》便是精骨齐全,南明的故事就此活了。《桃花扇》问世后不久便轰动京城,为了传抄《桃花扇》一时间竟是洛阳纸贵,连在大内的康熙帝都曾经看过《桃花扇》还感叹道:“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
《桃花扇》贯穿了孔尚任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戏里戏外他都像一个清醒而悲悯的旁观者,但戏剧性的是,次年春天孔尚任就被卷入了一场贪污疑案而被罢了官,凭借孔子后人的身份孔尚任得以幸免。《桃花扇》的火爆是孔尚任始料不及的,但显然没有一个盛世愿意这样一首前朝挽歌广泛流传,孔尚任也知道文字获罪无处申辩,“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这现实又照进历史,戏外人终成戏中人。
《顾曲麈谈》中评《桃花扇》:“不独词曲之佳,即科白对偶,亦无一不美。”《桃花扇》的文艺价值极高不说,其遣词造句之华丽,立意之深远,不仅仅揭露了荒淫腐败和国破家亡的必然联系,也痛诉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腐朽,歌颂了民族英雄的忠贞不渝和百姓的淳朴善良。《桃花扇》被改编成多种戏曲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传唱,历经数百年桃花扇扇底余香不退。可能也正如孔尚任自己写到的那样“由来贾祸是文章,公子才人总擅场。一片痴情敲两断,还从扇底觅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