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 版)》。《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 20 个二级子体系、69 个三级子体系。
【资料图】
为什么说这是氢能源行业的大利好消息?
01氢能源商用解除束缚
我们都知道,氢能是公认的最清洁的能源,它在宇宙中广泛分布,可以从水中分解出来,同时燃烧热值也很高,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燃烧产物是水,没有任何污染气体。
无论是产业界,还是二级市场,对它的期望都非常高,但客观地讲,相比锂电池行业,氢能这几年发展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原因有很多,技术发展不成熟、产业配套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等。
但国家标准的缺席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氢能行业一直以来苦于缺乏国家标准久矣。
在国内,氢气一直属于危险化学物品,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光要获得建设加氢站的批准都非常困难,再加上加氢站当前的建设成本也比较高,就导致了此前加氢站的建设进度极其缓慢。截至2021年底,全国加氢站也就218座,虽然也是居于全球首位,但这个数量决定了氢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一定是局部地区试点。
在2022年3月,国家首次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加氢站数量已经达到了350座,相比此前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事实上,去年国家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了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在今年4月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也强调了完善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可以说,此次指南是对此前政策的贯彻和延续。
但因为标准没有确定,导致氢能源产业链的发展总体偏慢。比如加氢站的申请依然很困难,导致加氢站的建设速度依然比较慢,尤其相比顶层大力支持的充电桩,那更是天差地别,继而大大拖累了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进程。
02氢能源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
这次国家出台层面出台氢能源的标准体系,至少有几个重大意义:
一是后续氢气的能源属性将被确定下来,危化品管理将会逐渐退出舞台,各地不再谈氢色变,氢气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体制内;
二是有利于政府审批和项目落地,国家标准出台后,氢能行业开始有据可依,各项建设的推进速度都会加快;
三是相关标准的明确,也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行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品质塑造,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四是有利于后续和国际标准的接轨,利于氢能相关产品出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氢能源作为最清洁的能源,随着技术逐步成熟,未来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新能源,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毋庸置疑,关键是国标要和国际标准接轨,最终才能顺利出口。
03氢能源迎来落地场景
此前新能源大爆炸就说过,氢能源行业的规模应用已经加速了,随着上游制氢环节的技术进步,成本已经明显下降,据券商的测算,在电费降至0.15元/度时,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有望做到接近灰氢,大概15元/kg 左右的水平。
尤其氢能源汽车的普及还比较遥远的时候,氢能源大规模商用的替代场景已经开始出现了——储能。
光伏和风电平价时代到来后,装机量快速增长,削峰填谷的巨大需求带动了储能的大发展,氢能源完全可以在里面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白天那些用不掉的电能通过电解水转化成“绿氢”,在夜晚为整个电网系统“削峰填谷”,部分替代掉昂贵的储能电池,甚至长期而言,全部替代掉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如果氢气的产能足够多,用不完的氢能还可以通过管道以及各类干线运输到各个固定式加氢站,甚至在站内直接制氢,用以满足那些续航要求较高或者寒冷地区的出行/运输需求,比如各种功率更大、续航更久的氢能船、氢能重卡、氢能机械、螺旋桨支线飞机等。
工业里的合成氨、甲醇,钢铁冶炼等领域,也可以使用氢能来替代化石燃料,满足低碳的环保需求。
当然了,现在就说全部替代还是为时尚早,但只要开始了,有了示范项目,一旦示范项目成功,推进起来就很快,尤其是国家标准已经出来,政策也可以开始大力推进,和此前的建设速度相比将完全不同。
这不,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就已经在建设中,项目通过光伏发电,然后使用电解水制氢工艺,产出来的绿氢经氢气储罐、压缩机升压后通过百万吨乙烯厂际管廊输送至塔河炼化,全部用于炼油生产加氢,替代原有的天然气制氢。
随着库车项目的成功,可以预期后续光伏和风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此类项目将越来越多,氢能源的使用也会加速。
一旦找到应用场景,商业流程跑通了,氢能源产业将逐步摆脱政策驱动的局面,进入自发发展的全新阶段,发展速度也将完全不同,产业链将迎来真正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在未来几年内,氢能源都会是发展确定性超高的行业,二级市场上也将存在足够多的投资机会,下一个宁德时代、下一个阳光电源的机会都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