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疫情第三年,对于移动机器人来说,算得上是一个拐点之年。
这一年,融资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故事变得没那么好讲了,投资人开始关注盈利了,市场订单变得没那么好拿了,供应链变得“傲娇”了,裁员变得司空见惯了……
好在,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盘仍在,一方面是国内制造业的需求韧劲仍在,尤其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另一方面,海外的需求持续释放,众多国产厂商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占比持续提升。
【资料图】
不管是裁员或是收缩业务的断臂求生之举,都算是特殊时期下正常的经营策略,上半年因为疫情与供应链的因素,悲观与内卷的气氛在行业中弥漫,特殊时期下,众多下游行业亦面临较大生存与经营压力,如上半年的面板行业、PCB行业等,开工率与投资意愿都大幅下滑。
整个产业链开始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头部厂商不管是资金实力、供应链韧性、还是客户的质量都很大程度上领先于其他厂商,在这种形势下的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头部厂商基于自身更强的资源优势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行业好的时候,能够跑赢其他厂商,行业不好的时候,同样可以熬死其他厂商,这就是2022年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分化。
同样的分化态势在资本层面也在发生,一是相比2021年,整体融资热度锐降,企业融资的难度和门槛变高了;二是资本的转移,向头部企业转移寻求更高的确定性,向细分子赛道转移寻求战略性机会,如无人叉车。
经过数年的发展,移动机器人厂商已经基本完成对需求方与资本方的教育,对于自身边界的理解更加深刻,曾经想的“无所不能”逐渐回归到理性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的战略最终都要归结为取舍。对于那些期待企业“一招鲜吃遍天”、“剩者为王”的机构来说,2022年不过是让“清醒”和“失望”提前了。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通过对移动机器人产业的梳理,结合宏观数据和调研数据信息,秉承不悲观、不乐观,力求客观的态度,深度解析2023年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十大预测:
产业层面:
1、2023年3C行业有限恢复,汽车与新能源行业将会是移动机器人需求的主要拉动力,GGII认为,新能源行业在未来3年将延续高增长态势,扩产潮的延续将对AGV/AMR产生较大的需求拉力,预计2023年新能源行业(锂电、光伏等)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占比有望突破24%。
2、下游需求越来越综合化,单品战略面临挑战,“拓产品线=能力提升”成为众多移动机器人企业的主动选择,各细分产品线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马太效应加剧。
产品层面:
3、工业AMR:工业AMR销量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销量占比有望超过21%,销量接近2.4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0%,其中年销量破千台的厂商有望超过6家,重点关注行业有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锂电、光伏等)。
4、无人叉车:入局者持续增加,创新产品持续推出,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下行,预计市场销量接近1.7万台,同比增速超50%,其中年销量破千台的厂商有望超过5家。
5、料箱机器人:新进入局者减少,中国市场销量有望超过6000台,同比增速超过60%,市场格局趋于动态平衡,前5家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
6、四向穿梭车:随着入局者的增加,预计2023年中国四向穿梭车销量有望超过5000台,其中托盘四向车销量占比超过80%。
7、类kiva AGV:国内商贸流通领域需求增速放缓,类kiva AGV销量占比逐年萎缩,预计2023年销量占比将低于50%。
8、复合机器人:应用领域持续扩大,综合成本明显下降,预计2023年销量有望突破2200台,增速超过50%,其中在3C、半导体、CNC加工领域的占比快速提升。
市场层面:
9、2023年中国移动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1万台,同比增速超过35%,市场规模超过130亿元,商贸流通领域的需求增速放缓,制造业领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中新能源行业的拥挤度持续提升,竞争加剧。
10、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两超多强”竞争格局开始形成,2023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年营收破15亿元的厂商或将达到2家,年营收破5亿元的厂商数量将有望达到5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写在最后:企业之间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用一个前辈总结国产工业软件与国外工业软件差距的一句话:因为看不到所以想不到,想不到自然就做不到。这也是当下移动机器人厂商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越大的客户提出的需求越综合、越复杂,你如果没有服务过复杂客户,那大概率你不会清楚这个复杂客户的场景应该如何从规划到落地实现,更不会清楚其中会有哪几个关键的节点,如何在软硬件层面去完善与匹配。
这就是当下和未来大概率会发生的,大厂商与大客户联姻,腰部厂商与腰部客户携手,如何破局?其中核心的点在于把握新行业的先机,从行业—场景—Know-how—产品如何形成闭环是值得各家思考的问题。
2023,值得您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