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均遭受重创。黯淡的经济环境下,数字经济被寄予厚望,既以“产业数字化”的蓝图备受一二三产业的关注,也以“数字产业化”的愿景收获了一众科技公司的拥趸。
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落地需要强有力的工具支撑。工业互联网正被顶层决策者视为有效工具之一,通过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对传统产业进行提质降本增效,并以此形成规模化的数字化服务市场,有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用于构筑数字经济的“新底座”。
对于工业互联网,政府的角色并非简单的“送上马,扶一程”,而是通过宏大的顶层规划、明确的目标体系和细致的组织分工,进行全程的培育和陪跑。2018年以来,工信部连续两次发布了《三年行动计划》,在第一次行动全部完成之后,第二次行动也即将迎来收官之年。过去一年,即便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工信部还是找机会持续举办双跨平台的月度会议和“深度行”活动,这彰显了其按期完成行动计划的决心。
【资料图】
2022年是工业4.0的概念被提出,以及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出现以来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伴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工业领域掀起了新一轮技术升级、设备替代乃至商业模式转型的浪潮,这也将包括自动化、信息化等在内的政企服务市场带入了新的时代。
盘点2022年,我们看到,在政策环境的持续催化下,工业互联网领域已经走上一条市场驱动的道路,以需求与供给、竞争与合作、产业链与分工为主的市场机制,正驱动着企业、技术、产品、资本加速运转。我们相信,以下十大趋势,将会在2023年乃至未来数年产生深刻的影响。
趋势一:市场机制已经形成,政策对市场的驱动将由主导转向支持
近年来,在工信部的大力推动下,工业互联网不仅在各省市工信系统垂直推进,也得到了发改委、科技部、应急管理部等其他部委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巨大的政策合力。各级部门齐抓共管,提升了大批企业的数字化意识,遴选出了若干先进典型,也吸引了成百上千的数字化服务商。但是,从前几年几类服务商的营收情况来看,政策发布的雷声很大,落在市场上的订单则雨点很小。
这样的情况在2022年得到改善,新兴的平台类服务商已然在自动化、信息化等细分市场找到了存在感。以某个柔性产线项目为例,在招投标现场,既能看到竞价激烈的自动化厂商,也能看到标新立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尽管新厂商们还未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但是当新旧厂商们频繁地“卷”在一起,说明在政策主导培育多年后,市场机制已经悄然形成。
2023年,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政策对市场的驱动将会由主导转向支持,而平台类服务商们则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市场竞争,在市场的逻辑中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趋势二:示范效应明显,大型客户将持续关注灯塔工厂和集团级平台
2022年,手握千万级甚至亿级订单的大型客户成为许多平台类服务商重点攻坚的目标,尤其是预算充足、更注重方案集成能力的央国企、集团级企业。而从客户需求来看,灯塔工厂和集团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头部平台的金字招牌,既吸引了大型客户的持续关注,更激起了企业决策层跻身世界一流工厂、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雄心壮志。
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评选发布,在常规灯塔工厂(包括制造灯塔工厂和端到端灯塔工厂)之外,还新增了可持续灯塔工厂的评选。分析全球灯塔网络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全球灯塔工厂网络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截止2023年1月,累计发布的10批132家灯塔工厂中,位于中国的已经有50家。最新评选的第10批18家灯塔工厂中,有8家位于中国,在卡奥斯的助力下,海尔甚至一次性有两家工厂入选,其中位于天津的洗衣机互联工厂成为首座中国本土企业打造的可持续灯塔工厂。基于灯塔工厂的经验,海尔、富士康、西门子等企业旗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均围绕灯塔工厂开展了工厂改造、申报、培训等业务,参观灯塔工厂也正成为这些平台突破大型客户的重要手段。
除了立志打造灯塔工厂,大型客户还对集团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构建集团统一的平台,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对业务板块的统一管控等目标,并减少局部的重复投入。国际研究和咨询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往往是最初设想的两倍。从实际案例来看,为了搞清楚自身的需要并减少开支,大型客户往往会通过专业机构进行顶层设计,并倾向于跟某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签订战略合作的方式,来逐渐明确技术细节和实施路径。
2023年,大型客户将持续关注灯塔工厂和集团级平台的建设,无论对客户还是服务商,这都具备十足的示范效应。这也将考验服务商们咨询、方案集成和实施交付的能力。
趋势三:疫情影响消除,经济复苏将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回暖
尽管大型企业是较为理想的客户,但并非所有服务商都能承受漫长的商务周期、高昂的售前成本和复杂的集成需求。因此,对于新兴的数字化服务商来说,中小企业客户仍然是核心目标客户群体。他们的需求相对标准化,采购流程相对直接,对于SaaS类产品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2023年,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除,中国经济将快速回归正常轨道,消费和出口的恢复将拉动中小企业营收增长。经济的复苏将会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回暖,尤其是4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将会成为服务商重点关注的对象。当然,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功能、性价比的敏感,也将考验服务商的产品能力。
趋势四:集聚效应明显,园区仍将担当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
2022年,针对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展开。工信部组织了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赋能深度行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政策、网络、标识、平台、安全、应用等在园区的落地。尤其是在园区众多的化工行业,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的发布的安全风险等级评审及奖补等政策,推动了一大批园区寻求数字化解决方案。
对于园区来说,安全、应急、环保是数字化的首要目标。2022年9月的应急管理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显示,经过近两年的“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已经遴选出80家试点单位,平均规划建设场景11个,5551家企业完成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工作,完成率达到82%,并在年底前实现全国重大危险源企业全覆盖。在政府主导外,许多园区也和服务商们一道,主动在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综合管理平台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应用,比如卡奥斯在山东帮助政府打造了省级智慧化工综合管理平台,并推出了园区OS等产品。
作为城市最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园区已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和增长动力,对国家经济贡献达到35%以上。据赛迪预测,到2022年底,园区数字化市场将超过3000亿元。可以预见,2023年,园区仍将担当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通过园区集聚效应,推动城市的产业数字化进程向前迈进。
趋势五:预算大概率缩减,ToG业务将更加考验平台的实用性
贯彻数字经济国家战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课题。这催生了大量的智慧城市、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等项目。统计数据显示,仅2022年上半年,国内智慧城市项目就高达3000余个,中标金额780亿元,1.5亿以上智慧城市项目超16个,其中不乏城市大脑、产业链监测、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匆忙上马的“面子工程”。进入2022年下半年,各地财政受防疫支出影响相对吃紧,部分项目被迫暂停。这样的趋势预计将会延续到2023年,政府部门也将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重新审视,对必要的项目预计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政府预算大概率缩减的情况下,服务商们或将考虑把更多精力投入ToB业务,而在ToG业务上,则需要更加强调搭建各类平台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帮助政府将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用。
趋势六:市场格局出现分化,厂商竞合关系与分工将持续演进
2022年,政企服务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云计算为例,随着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在云业务上的快速发展,运营商在智慧城市等大型政企项目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们往往扮演总包和集成商的角色,而阿里、腾讯等云服务商则开始接受被集成的角色,重视具备行业共性、可复制性的产品能力打造。
工业互联网领域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作为通信行业的央企,运营商们在各地拥有极强的政企关系和渠道,也具备深厚的项目总包经验,在某些地区,甚至能够拿下70%的项目,而如果能够形成稳定的被集成关系,服务商们就可以从运营商手中收到源源不断的分包订单。
2023年,运营商与服务商之间、服务商与服务商之间的竞合关系和市场分工将会持续演进,并在一定时期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结构。
趋势七:系统集成毛利堪忧,平台企业将更加坚定走产品路线
尽管平台类服务商逐渐在数字化市场找到了存在感,但很快他们也在发展路线上陷入了纠结。大型客户和中小型客户需要平台企业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服务方式,一种是项目化的定制服务,一种是标准化的产品服务。成熟的服务商可以在这两种服务方式中实现平衡,建立稳定的业务结构,而新进入的服务商则难以兼顾。
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为例,在最近的内部会上,马化腾称,虽然集成商在名义上的数字很好看,但很多都是毛损毛亏,还是要靠产品来决胜。“做好产品,扮演被继承的角色,才是腾讯长期要做的事情。”马化腾说。这也侧面反映出,集成商的角色并非谁都能做,并且做到有利可图。
对于以技术见长的服务商来说,他们更熟悉如何去做一款产品,产品路线无疑是更好的选择。2023年,将会见到更多平台类服务商坚定地走上产品路线,或者倒逼自己成为成熟的服务商。
趋势八:技术换代成效显著,成熟产品与应用将快速占领市场
近三年来,无论是在技术方向还是技术本身,工业互联网领域并没有出现重大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卡奥斯、科大讯飞、西门子等平台的实践来看,AI、数字孪生、低代码等新兴技术正在加速与传统的工艺流程融合,成为工业新的血液。而率先进行技术换代的企业,也在实际的经营中看到了转型升级的成效。
2023年,AI技术将更深入的融入生产场景,通过算法的持续迭代带来比单纯的机器换人更高的效率。数字孪生也将从数据大屏、简单的可视化走向更深的应用。未来数年,这种趋势也将持续演进,成熟的产品和应用将快速占领市场,实现智能化替代。
趋势九:技术架构同质化,竞合升级将催生开源框架和开源应用
自2017年信通院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中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以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普遍都是以IaaS-PaaS-SaaS为架构基础,扩充自身的平台能力和应用。然而,目前各平台采用的技术框架仍为自主开发,而没有形成类似于Predix采用的Cloud Foundry那种统一的或者主流的框架。
事实上,Cloud Foundry正是一种开源的多云应用程序平台。主流框架的缺失,显示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源生态的不足。稳定的开源框架不仅能够减少平台和企业的开发投入,它的产品化更有可能像智能手机对于电商一样,加速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当然,开源生态的形成是一件周期较长的事情,2023年,底层框架级的开源不见得会有突破,但随着平台间竞争与合作的升级,应该会有更多力量加入,像阿里达摩院那样将大量AI模型等应用进行开源。
趋势十:密集筹备IPO,头部平台将迎接资本市场检验
2022年,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们最接近资本市场的一年。在双跨平台中,树根互联、徐工汉云、朗坤、忽米均已传出提交IPO申请的消息。在工信部和背后母公司的大力推动下,2023年这些平台或将密集过会,在资本市场掀起一股工业互联网热。不过,风险也显而易见,从树根互联的申请审核情况来看,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高、母公司内部关联交易、连续亏损等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业内专家也称之为“流血上市”。
虽然各家平台的经营情况不同,但在2023年想要冲击IPO似乎并不容易。平台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和问题,而资本方各有各的态度。不过,对于企业来说,尽快上市仍然是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迎接他们的将是资本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