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幕后故事解读(视频:孔博川 英国国家美术馆官方账号提供)(06:25)
“对于博物馆人而言,一个展览能够开幕,其实是整个项目进展到最后阶段,这之前我们的团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这次特展,从构想的提出到展览落地经历两年筹备期,“这是筹备一次大型展览正常的工作周期,然而若不是抓住了英国国家美术馆迎接200周年馆庆修缮的契机,类似的国际合作展可能要等上5年到10年。”
1月9日,距离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进入倒计时。《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探访展览幕后团队,解读展览幕后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22日,从英国远道而来的首批展品顺利运抵入馆;跨入2023年的第一周,为完成特展布展任务,上博鲜见地临时闭馆一周,对场馆进行维护。从展品挑选、展陈设计、照明设计到文物运输、拆箱、布展……展览的筹备已进入最后冲刺。
从构想到展览落地
2020年底,日本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推出“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之后赴日本大阪和堪培拉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巡展。展览级别很高,作品很震撼,上博在获知这个展览讯息后,想以此为契机举办国际合作展。
英国国家美术馆外观
“我们跟英国国家美术馆没有直接的联系,于是通过大英博物馆的原馆长 Neil牵线搭桥,向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Finaldi表达了合作愿望。Neil馆长非常帮忙,也向Finaldi馆长极力推荐上博。”上海博物馆文化交流办副主任徐立艺说,Finaldi馆长很快回信,他说展览巡展至澳大利亚后是要回到英国的,但是之后可能会有机会做第二次亚洲之旅。
“数月后,Finaldi馆长致电我们,他说2024年,英国国家美术馆将迎来200周年馆庆,他们有一个展厅要修缮,可以拿一批藏品出来巡展,问我们是否还有意愿。”“我们觉得这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因为举办一个国际大展的操作周期非常长,可能两三年都算短的,这样的机会不能错过。”徐立艺说。
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在《长草地与蝴蝶》前致辞
“两年是一个正常的工作周期,特别是筹备大型的国际展览,可以从容地去挑选展品,确定内容、签署协议、落实展览需要的各项细节方案。”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说,但疫情的困顿还是给展览筹备带来很多挑战,“很多方案到最后一刻定不下来。比如布撤展人员,开幕嘉宾;所有的联系都是通过线上,比如展厅的设计方案,图录的校色和设计,包括接下去的布展,也完全是通过线上操作,我们配合他们,跨越8个小时的时差。”
自2020年初至今,受疫情影响,当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陷入停滞,上海博物馆的国际合作展览却从未中断,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疫情下办展的成功经验。
展品抵达上海博物馆
“所以在沟通当中,对方提出比如遇到一些特别情况的应对,我们可以很快给到一个令对方放心的方案。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促成展览的成功落地。”徐立艺说。
“我相信它的到来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中国的观众对世界不同文明的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博有这样的责任,利用自身优势、克服重重困难,把国外优秀的、经典的艺术引进到中国,让国内的观众不用飞越大洋,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世界经典艺术。
梵高《长草地与蝴蝶》的到来
此次展览将呈现50位艺术家的52幅经典作品,在确定展览主题和挑选展品时,上海博物馆策展团队提出了“英国国家博物馆迷你版”的概念获得对方认可。
贝利尼《圣母与圣子》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展品挑选的过程比较漫长,也是一个非常友好但是博弈的过程。”褚馨说,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其馆藏中欧洲古典艺术大师杰作的整体阵容,我们的馆领导和策展团队希望梵高作品能来,最好的是《向日葵》能来。“梵高是每个人都会喜欢的艺术家,《向日葵》拥有那么绚烂的颜色,丰富的层次,显现着无限的生命活力。”
梵高《向日葵》,英国国家美术馆藏(非本次展品)
“我曾经给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专门写了一封信,希望能争取梵高《向日葵》的到来,Finaldi馆长回复说,这幅作品现在需要保养,因为此前刚去过日本和澳大利亚巡展。虽有遗憾,我们对此表示理解。”褚晓波说,最后争取到的梵高作品是《长草地与蝴蝶》,它在英国也深受观众喜爱,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展厅里,就悬挂在《向日葵》旁边。
“他们收藏的梵高作品本身也只有寥寥几幅,梵高真迹在中国展出的机会很少,所以就梵高作品这件事情上我们非常坚持,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褚馨说。
梵高《长草地与蝴蝶》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长草地与蝴蝶》描绘的是梵高短暂人生的最后阶段,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病院疗养时,看到的院里的一片草地。梵高称其为“废弃花园”,那里“草长得又高又乱,夹杂着各种杂草”。褚晓波表示,当它看到外方发过来的画作高清图片,就已经深受震撼,“它的色调如此明快,飞舞的蝴蝶也很灵动,这幅作品是梵高艺术生命最后的光芒。”
作为此次特展的“明星”展品,它的参保估值就高达10亿元,这幅作品也将单独作为7个批次中的最后一批作品运抵上海。
画作、空间与人的关系
艺术品最终会以怎样的形式在展厅内呈现出来?艺术品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合理的动线排布既体现博物馆的专业性,也可以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英国国家美术馆内部空间
“这次展览是我们与英国国家美术馆第一次合作,我特地留意观察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整体空间环境,它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古典建筑,这些作品放置其中,呈现出相得益彰的空间感。所以我在做设计时,也考虑把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建筑元素融入到我们的展厅里。”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副主任袁启明对澎湃新闻表示。
传统的欧洲经典拱门、石膏线条、光影等元素都会在空间中有所呈现。而为了避免展览做得过于古典,他们又在古典的空间里营造一个现代感的盒子空间,让画作更加聚焦。
英国国家美术馆内部空间
“其实画作本身就是最好的展示,为了避免复杂的空间表现影响到画作本身,我们要把空间和画作进行完美融合,最好的设计是观众穿梭于展厅,感觉是游走在一个没有展陈设计的空间里。”袁启明说。
此外,他们还用了时下最流行的莫兰迪色系对展厅进行空间上分割,“8个单元分为5种色彩,由深浅依次交替,调解观众的视觉平衡。”
柯罗《倾斜的树干》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照明也是展陈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大到空间氛围的营造,小到照明位置、照明强度和倾斜角度都将影响展品的最终呈现和公众的观展体验。
劳伦斯爵士《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照明起到了一个表达跟传递的作用,它是整个展览的组成部分。”此次特展的照明设计总监王贤说。新媒体观展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空间中的自我表达,以及与作品的互动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专业的照明设计去协调展品、空间和参观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同陈列设计部在展厅内设计了诸多关键节点,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精心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让参观者能够在特定的空间氛围中实现自我的表达。”王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