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赛道的出现与爆发,往往与其背后的多重驱动力息息相关。
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宏观政策驱动力来自于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和绿色意识的觉醒,包括世界领先工业国家先后出台的新能源发展政策法规、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大力推动。
从2009年中国启动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以及光伏电站特许招标开始为标志,揭开了十几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大幕,并先后历经了资金补助、电价补贴、竞价方式直至2021年中国光伏电站建设开启“无补贴时代”,中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在这一年实现了新突破,2021年新增容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同比增速约22%)。而根据中国光伏协会预计,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可增至75GW以上,同时在“碳中和”和“限电”政策推动下,工商业企业加装分布式光伏,配套建设储能,可降低限电限产影响,推动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加,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市场空间开启。
(资料图)
从市场自身驱动力来看,几十年来伴随着光伏生产工艺与设备技术的多轮迭代进程,已经全方位打开了光伏变革的大时代。正是工艺与设备技术的发展带来不断的增效降本,为光伏建设奠定了大规模、经济性建设基础,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统计,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在 2010-2020 年间平均下降了85%以上,几乎达到了与传统能源发电“平价”的水平。
在中国,也正是因为光伏发电设备成本持续下降和装机规模的不断增长,国家政策才不断下调电价补贴标准,逐步实现平价上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
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
光-储-充:潜力组合激发澎拜动力
在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技术趋势下,“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发展也迎来机遇,为整个新能源赛道激发了更大的资本和技术的热情。
“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可谓“天作之合”——基于储能这一中间桥梁,沟通了源侧和荷侧,这一超级“充电宝”一方面克服了光伏发电不稳定难预测的天然缺陷,解决了传统光伏发电的冗余和并网问题,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诸如新能源汽车亟需的充电桩用电场景需求。可以说储能,正是这场前所未有的新能源革命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能源利用方式变革的支点。
而光储充一体化更大的价值在于,光伏、储能和充电设施可以形成一个多元互补能源发电微电网系统,根据需求与公共电网智能互动,并通过并网、离网两种不同运行模式,能够解决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配电网的问题,满足新能源发电和智能充电的多种需求。
具体来说,“光伏+储能+充电桩”形成的智能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光伏自发自用,余电存储,结合储能峰谷套利,最大限度利用峰谷电价,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可有效平抑对配电网的负荷冲击,降低充电站配电线路成本,让社区电网更安全,能源互联更轻松实现,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事实上,当前在国家的各项政策引导下,各地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据不完全梳理,仅在2022年一年内,就有21省发布多达43项政策提及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布局。不难看到,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光-储-充所代表的能源、电力与汽车行业“黄金三角”已经勾勒出一条值得跑步进入的绿色赛道,而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则将在这里迎接变革时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