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国岭,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融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安联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教授,曾先后就职于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主要负责投资业务、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等。
40年改革开放探索,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也为中国保险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正式迈入新兴保险大国行列。而对中国保险业而言,201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种特殊可以用一组数字概括:40、30、20,即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中国保险业改革开放发展了30年,保监监管机构成立了20年。抚今追昔,透过这一组数字,不仅让我们能够很好地回顾、反思和总结过去,更能够展望、构想和憧憬未来。
当前,保险服务已渗透到生命财产风险保障、养老医疗风险保障、灾害事故风险保障等多个经济社会领域,成为填补社会保障缺口、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应对灾害事故风险的重要机制,成为支持投资、保障出口、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以说,作为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中国保险业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和演变轨迹,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变化的生动写照,又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中焕发新生机
位于天安门广场附近的西交民巷,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最早的办公楼,那里既是新中国保险的诞生地,也是保险复业的出发地。自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中国保险业开启了近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就是“市场化”,这既包括了前期的市场培育和对外开放,也包括了后来的人身险定价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和保险资金运用及监管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事实胜于雄辩,没有市场化改革,就没有中国保险业的今天。
毋庸置疑,中国保险业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7万亿元,市场规模扩增8000多倍,年均增长率为27%;资产规模从14.5亿元增长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8%。保险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行业。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保险大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世界保险市场排名是60多位,经过一路追赶,先后超过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2017年中国保险收入规模排名已经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大国。
同时,中国是对世界保费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2016年全球保费收入的增量是1500亿欧元,其中700亿欧元是由中国贡献的,贡献率达到47%。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0.47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631.58元/人;保险深度从1980年的0.1%提高到2017年的4.42%;保险机构数量从1979年恢复之初的1家增加到2017年底的228家。一个由中外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中介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交易所等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所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以数字显示的这些保险业发展成就,放在三个国家制度框架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金融稳定中,更能显示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特别是随着风险保障和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保险机构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在促进传统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向多层次、多支柱的金融体系转变,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险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中国保险业在经过规模快速扩张后,也暴露出公司治理不完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产品背离保障功能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监管部门明确“保险业姓保”,引领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中国保险业重新走上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一个重保障、重发展质量的保险行业形象正在重新树立。同时,保险业立足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保险业与实体经济相伴而生,两者是“共生互荣”的关系。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保险业的“保驾护航”,保险业的发展壮大以厚实牢固的实体经济为坚强后盾。如何发挥保险业的独特优势,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保险资金具有三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是保险资金以长期投资为主,是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中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秉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投资理念,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稳定力量;二是保险资金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资本投资,增加企业资本金,缓解实体经济负债率高、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三是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等属性,使其与交通、能源、棚改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天然契合。
目前,保险资金为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转化贷款、金融工具和项目融资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险资金正在多维度浇灌实体经济之花。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末,保险机构发起设立债权、股权投资计划合计备案规模达2.3万亿元。这些资金覆盖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棚户区改造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
保险资金兼具长期性、规模较大、追求稳定收益等特点,这些与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具有高契合度。同时,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投资渠道稳步拓宽,除传统公开市场品种和标的外,陆续放开未上市股权、不动产、金融产品、创业投资基金等大类资产类别和投资品种。因此,保险资金能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多点开花。
具体来看,在近几年备案的债权、股权投资计划中,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规模占比超四成。从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到2018年8月底,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建设规模达9907.2亿元,重点行业主要包括交通和能源。
保险业参与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了保险资金长期稳定、全面风险管理、信用和海上风险管理以及监管制度等四大优势。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还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数据显示,从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出台到2018年8月底,保险资金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资金规模达4405.3亿元。
而早在2013年开始,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就开始支持棚户区改造项目,到2018年8月底,保险资金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棚户区改造规模达1539.2亿元;从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来看,2015年4月到2018年8月底,保险资金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模达1887.3亿元。
此外,截至2018年8月底,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绿色产业债权投资计划规模达7053.25亿元,项目涵盖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做到“三个精准”
缘何举保险行业之力全心护航实体经济?正是因为保险业深谙: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立国之本;而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与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是摆在行业面前一道共同的课题。
而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核心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责任以及信用等风险,要“对症下药”,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去探寻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要不断加大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推进落实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精准定位,坚守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保险源于人类的风险管理,回归本源,就是要不忘初心,使保险切实回归到风险管理和长期储蓄功能上来。当前,整个行业正按照“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坚持“保险姓保”,不断向着回归保险本源努力奋进。
为此,首先就要发挥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保障功能。比如,近年来,保险业通过建立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有效防止了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致贫。2017年,农业保险为2.13亿户次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金额2.79万亿元;支付赔款334.49亿元,增长11.79%;4737.14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
二是要精准发力,把握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只有紧贴国家或者地方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发展短板,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比如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保险资金发挥优势,助力钢铁、煤炭等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脱困升级,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降杠杆和市场化债转股。
要运用好科技赋能,抓住保险科技创新的机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进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和成本管控,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还可以通过保险科技,加快开发小额、低价、简洁、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发展普惠金融。
三是要精准施策,拓宽保险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在拓宽保险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上,应立足保险主业功能,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创新产品与服务。
要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及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去设计保险产品。如提升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做好防灾减损等。
我们要创新保险服务,注重保险服务和实体经济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对接,不能“隔山买牛”。如引导保险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创新再保险和巨灾险业务模式,推进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等。
另外,防范金融风险是当下的主旋律。保险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绝不能由“风险的管理者”,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当前,在寿险领域,应高度重视退保风险,在产品设计方面要注意长寿风险;在资金运用领域,要高度重视“长钱短用”、“短钱长用”带来的错配风险;在财产险领域,要避免由恶性竞争带来的经营效益不佳的风险。此外,保险业是个高度重视信用的行业,信用是行业的立足之本,所以要重视保险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历史”是用来书写的,“现在”是用来奋斗的,“未来”是由今天塑造的。在改革开放40年的特殊时期,中国保险业处于全新的时代坐标,行业未来的发展,既需要坚持固本守正,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而对于中国保险业,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个四十年稳健而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