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海南、浙江等多地陆续出台了有关信用修复的机制和政策,鼓励和引导不良信息主体主动改正违法失信行为,消除社会不良影响,提升自身信用水平,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而就在此前,信用算力研究院发布的《信用算力2018中国零售金融信用体系报告》,就系统的分析了目前我国面临着的信用信息不对称、不良资产率攀升等问题,并从零售金融这一领域出发,探究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根据信用算力研究院了解到,2月19日,《关于建立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的通知》已在四川发布,其中明确,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如果符合信用修复条件,可以自主申请移出“黑名单”,不用再等5年。
2月14日,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新闻发布会上,海南公布《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推行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推动海南信用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月1日,浙江省正式施行《浙江省公共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浙江省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补上了社会信用体系最后一环。
多地发布的信用修复制度表明,规范信用修复,为失信黑名单建立“洗白”机制,实际上是惩戒失信、奖励守信的内在要求。但这也同时表明,失信黑名单与信用修复已经成为关系到国民生活的重要议题。
在《信用算力2018中国零售金融信用体系报告》中,就聚焦了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在内的零售贷款服务,同时根据信用算力研究院数据库积累的互联网用户在线借还款数据,对黑名单用户属性及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科技为信用数据采集、存储、信用分析及信用产品的应用带来新契机,进入战略级发展机遇期
信用算力研究院分析认为,在相关数据的归集方面,虽然形成了以央行征信等数据为主的一整套数据归集体系,但仍然缺乏明确的规范性文件。而目前多地陆续出台的信用修复制度等文件,表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健全,信用社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作为信用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信用算力,将逐步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发展。信用算力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科技,将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针指导下,力图打破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对称问题,完善金融信用,降低个人及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门槛,提供多层次、专业化的信用产品及服务,推动全行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与信用成果共享共用,赋能信用体系及信用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