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的规范电商行业交易支付的乱象,2017年底,央行出台了217号文,重点针对“无证经营支付业务进行筛查”。从事支付业务的专家表示,接下去央行势必将逐一取缔从事“二清”或“大商户”的违规平台。有媒体预测,在新一轮的红利收割期到来之前,会有一大批电商平台因“大商户”模式败下阵来,真正能够健康发展下去的企业定是坐上了“合规航母”的那部分。
什么是平台大商户模式?
217号文中,无证经营支付业务主要认定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以平台对接或“大商户”模式接入持证机构,留存商户结算资金,并自行开展商户资金清算,即所谓“二清”行为。“不难发现,大商户即二清,两者是等同关系,只要涉及一点,严重的甚至将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
事实上,电商平台的绝大部分业务模式都“难逃其咎”。“买家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产品,平台代收卖家资金进行企业一般户,待完成支付后,再结算给对应的卖家。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安全风险。”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早期电商平台的业务模式并未触及金融,而随着平台规模变大,这种金融属性就越发明显。监管层面必须出面制止,以防范于未然。加上许多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作为,为了获取利益,不断的挑战合规的权威。前段时间,支付界爆料:多家支付机构包括卡友、环迅等都涉嫌变相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受借方借此从事“二清”业务引发业内人士关注。”
“大商户”模式是否会成为压死电商平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清”、“大商户”模式一直困扰着绝大部分电商平台,一边是合规问题,一边是收益诱惑,就像在两个鸡蛋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抓住小辫子。
有人问,《电子商务法》目前已经实施。这是否意味着,电商法可解决电商支付结算的合规问题呢?根据电商法第二条:法律、行政法规对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金融类产品和服务.......不适用本法。
窃以为,广义的支付结算是一种金融服务,不适用于电商法。应该由人民银行颁布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相关部门规章制度来管辖。提供广义的支付结算服务,还必须持牌经营。
可见,监管是监管,不能和法律同一对待。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法律阶是高于部门规章的,但是,按照电商法的条款约束,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前提是,必须按照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也就是说,电商平台只能提供自己平台内的支付和结算服务,不能跨平台、跨领域和区域,是有严格限制的。而且这种支付结算服务,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即人民银行的规定)。
那么,难道“大商户”的问题就真的只能参考美团那样斥资巨额资金,以收购支付牌照寻求安稳吗?显然,这并不现实。试问,哪几家电商平台有这样的资金实力?(据2018年的支付牌照交易情况来看,目前牌照的价格以破10亿人民币)
“之所以转型做电商,一方面是企业想尝试新的渠道;另一方面是为了整合资源,将企业做大。未来市场都不知道是否明朗,你让我搞个支付牌照,这怎么可能!”某O2O电商负责人无奈道。确实,许多企业之所以想从事电商,无外乎几个原因。原本的线下渠道走不通,做电商是为了转型;还有就是为了打破企业的发展瓶颈。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在前路还未清晰之前,企业要花费天价收购牌照,并不现实。
MallBook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服务商,早在2016年开始就已扎进了产业互联网的深度领域。凭借自身多年的技术实力,自创新「分账系统」,并联合多家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资金合规的可行性研究。最终通过saas的服务体系,将系统嵌入到持牌机构的内部户及备付金账户里。可有效保证平台会员交易资金与自有资金隔离,借助技术和安全支持,防止交易数据丢失,降低资金转移风险。这样一来,“二清”及“大商户”的模式就迎刃而解了。
从合规的角度上来看,监管并不会进行“一刀切”,但是小平台想要在“寒冬”中活下来,并非易事。未来,电商行业该如何管、参照什么来管、怎么管才有效,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一步理清。至少目前来看,分账系统是电商平台寻求合规的最佳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