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有着上千年酒文化的中国,每个人都有旧友重逢想要一饮而尽的时刻,也有迎来送往不得不推杯换盏的时候。同样是喝酒,不同的酒给人不同的感受。有的喝几口后就会觉得不舒服,还有一些纵使是易过敏人群也、可以小酌几杯。中国科学院遗传学博士李雷在研究后发现,如何让自己喝得舒服,按成分选对酒是关键。
喝低浓度酒,根源上解决上头
李雷在研究后发现,喝酒上头的原理很简单。无论是清香型还是酱香型,无论是中国白酒还是外国洋酒,如果一个人喝下两杯38度的酒上头的话,他喝下一杯52度的酒可能也会上头。换言之,酒精度数是决定上头程度与速度的首要因素。
这与上头的本质息息相关。人体中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负责代谢酒精。乙醇脱氢酶负责把乙醇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其变为乙醛。一般情况下,人体的乙醇脱氢酶很少会出现问题。更多的时候,是部分饮酒者体内天生缺乏乙醛脱氢酶,体内的乙醛无法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不断积累后,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出现面红耳赤、脸色发青等现象,甚至损伤肝脏和神经系统。从身体反应看,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包括昏迷,都是喝酒“上头”,也就是乙醛中毒的结果。
人体中解酒酶的含量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所谓“锻炼酒量”并不符合现实。如果有可能,这类人群需要避免饮酒。即便是不得不饮酒的场合,选择多喝几杯低浓度的酒,而不是喝下几杯高度数的劣酒,正是减弱“上头”的有效选择。
看成分选酒,针对性解决上头
正如好酒不只是酒精兑水这么简单,导致上头的原因也不仅仅是酒精含量过高这么单一。作为一种微生物发酵的产物,在乙醇和水之外,不同的微生物混合物,会生发出不同的白酒口感。老白干型、酱香型、清香型……中国白酒的十一种香型、千万种品牌由此而来。也正因为此,看准成分、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香型、不同品牌的白酒,能够更好地解决上头的问题。
当代酿酒工业发现,白酒中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高高低低的图谱表明,下图中的白酒绝非是简单的乙醇+水。
一般情况下,白酒中大概有3%左右的成分是各种非乙醇和水的化合物,它们中的一类物质对上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杂醇油。
杂醇油常见的主要是异戊醇、异丁醇和正丙醇。这些醇类物质可以增加白酒的饱满和醇厚的口感,但太高会容易上头。因为杂醇油在人体的代谢速度比乙醇慢,停留时间增长,造成更长的刺激,导致人体感到不适,其结果就是上头。除此以外,还有醇酯比等因素也会导致白酒上头。
不同的酿造工艺让白酒中有着不同含量的非乙醇类物质。以衡水老白干为代表,采用独特的地缸酿造,不需要像浓香酒和酱香酒一样在发酵过程中接触窖泥。这种工艺让酒体隔绝泥土,避免有害微生物和杂味的产生,能够保证导致上头的主要物质“杂醇油”含量极低。研究发现,衡水老白干的杂醇油含量低于国家标准的四分之一,不到酱香型、浓香型的一半,可以大幅度减轻饮酒者的身体负担。
此外,衡水老白干是典型的“小分子酒”。因为采取混蒸混烧老五甑工艺,低温入池,地缸发酵,使得酒体分子量小,更易被身体分解和代谢。因而不少饮酒者对老白干的第一印象是“醉得慢,醒得快,不上头”。
如果您也是喝白酒就容易上头的人,李雷博士建议您不妨试一试“高而不烈,低而不淡” ,口感“醇香清雅、酒体谐调、甘冽醇厚、回味悠长”的衡水老白干。